快速导航×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2025-09-27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还藏着一把保养良好的花剑,这位27岁的青年,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

从巴黎到纽约:一个击剑运动员的跨界之旅

费若秋的故事始于中国,成于法国,如今在美国续写新章,作为曾经在法国国家击剑队训练的首位中国籍花剑选手,他今年初出人意料地宣布暂时退出职业赛事,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法学硕士学位。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求学。"费若秋在哥大法学院图书馆接受专访时坦言,"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更是如何思考,法律与击剑看似迥异,实则都需要策略、精准和瞬间决断力。"

这位身高1米88的剑客言谈举止间仍保持着运动员的挺拔姿态,但眼神中多了几分学者般的沉思,他刚刚结束上午的合同法课程,下午还要赶往训练馆保持状态。

法国岁月的积淀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10岁那年,他在北京观看了一场国际击剑锦标赛,立刻被"运动的芭蕾"所吸引,经过多年训练,18岁时他获得前往法国训练的机会,随后加入巴黎竞技俱乐部。

"法国是击剑运动的摇篮之一,那段经历重塑了我对这项运动的理解。"费若秋回忆道,在法期间,他不仅技术突飞猛进,还熟练掌握了法语,融入当地文化氛围。

2019年,费若秋在国际剑联花剑大奖赛巴黎站中一战成名,成为首位闯入该项赛事半决赛的中国选手,2021年,他再次创造历史,获得世界击剑锦标赛第八名。

转折点的到来

巅峰期求学的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2023年,费若秋在比赛中遭遇严重手腕伤病,被迫休赛三个月。"那段不能握剑的日子让我开始思考运动员身份之外的可能性。"

他透露,自己一直对法律抱有浓厚兴趣,特别是体育法领域。"职业运动员的权益保障、转会制度、反兴奋剂规则...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却未曾深入了解的领域。"

在康复期间,费若秋悄悄准备了法学院入学考试,并向多所名校递交申请,当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他面临艰难抉择:"教练认为我还能继续创造更好成绩,但我明白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而知识储备是永恒的。"

哥大求学:在学术与运动间寻找平衡

哥伦比亚大学以其优秀的法学院和常春藤盟校学术传统闻名,课程强度可想而知,费若秋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进行90分钟体能训练后开始一天的学习。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他坦言,"法学院阅读量巨大,每周需要消化数百页案例,同时还要保持训练强度不让技术退化。"

费若秋现在跟随哥大击剑队训练,偶尔指导校队成员。"同学们最初好奇为什么职业选手会来读法学院,但现在我们已经彼此适应,击剑队的学弟妹们经常找我讨论技术问题,而我则向他们请教课程难点。"

东西方教育体系的碰撞

比较中美法体系是费若秋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中国法律体系有自身特色,美国普通法系则遵循先例原则,而法国作为大陆法系代表又有不同特点,这种比较研究令人着迷。"

他举例说明:"就像击剑运动中,法国流派强调优雅和技巧,意大利流派注重力量和速度,匈牙利学派则以战术多变著称,各法系同样各有千秋,值得深入研究和相互借鉴。"

费若秋的教授们对这位特殊学生评价很高,法学教授詹姆斯·威尔逊表示:"费同学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视角——他既理解欧洲大陆法系的实际运作,又能从亚洲视角观察问题,同时还具备职业运动员的纪律性和专注度。"

未来的规划:连接体育与法律

尽管暂时远离职业赛场,费若秋并未完全脱离击剑世界,他正在协助哥大法学院体育法律期刊编辑一篇关于国际运动员转会制度的论文,并计划明年参加美国大学击剑联赛。

" NCAA联赛水平相当高,这能让我保持比赛状态。"费若秋笑着说,"不过我现在是以学生运动员身份参赛,感受完全不同。"

长远来看,他希望成为连接体育与法律的桥梁。"职业运动员权益保障、国际体育仲裁、赛事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领域都需要既懂体育又懂法律的专业人才。"

费若秋特别关注中国体育法的发展:"随着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相关法律框架需要不断完善,我希望能将在欧美所学带回国内,为中国体育法治化进程贡献力量。"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特殊身份的感悟

作为少数同时跻身体育精英和学术精英行列的人,费若秋对成功有独特理解:"社会常将运动员和学者标签化,认为前者靠身体,后者靠头脑,但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需要高度智慧,而优秀学者也需要顽强毅力。"

他提到击剑对自己的影响:"这项运动教会我,进攻前需要后退蓄力,人生同样如此,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费若秋的故事在哥大校园内逐渐传开,成为教授们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案例,一位法学院学生表示:"看到有人能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都达到高水平,让我们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不变的身份认同

尽管经历多元文化熏陶,费若秋始终保持对中国根的感情。"无论我在法国比赛还是在美国求学,代表中国运动员形象始终是我的责任。"

他每周都会与中国击剑队的前队友联系,关注国内赛事情况。"中国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年轻人才,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示中国运动员的多元面貌。"

费若秋计划毕业后回国工作,可能从事体育法律相关职业,同时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性。"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或许是个有趣的目标,那时我将完成学业,可能有时间恢复训练。"

夜幕降临,哥大图书馆灯火通明,费若秋收拾好书本,准备前往训练馆完成今天的最后一次练习,背包中的花剑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象征着这位旅法剑客身上并存的两种激情——对竞技体育的热爱和对知识追求的不懈坚持。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运动与学术之间,费若秋正在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他的故事证明,在这个专业化时代,人仍然可以追求多重卓越,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设桥梁,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