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乔丹商标之争落下帷幕,擦边球”也宣告时代结束2025-10-21

在体育商业与知识产权交织的复杂舞台上,一场持续多年的法律拉锯战终于画上句号,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对涉及篮球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的商标争议案件作出终审判决,裁定多家本土企业停止使用与“乔丹”相关的争议商标,并赔偿相关权益损失,这一判决不仅为乔丹本人的姓名权保护确立了法律标杆,更标志着中国体育商业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擦边球”行为步入终结。

争议溯源:从“巧合”到法律对抗

乔丹商标之争始于2010年代初,当时中国多家体育用品企业注册了包含“乔丹”中文译名或拼音的商标,涉及运动鞋、服装等商品,这些商标在设计上往往与乔丹的经典形象或标志性动作存在模糊关联,但企业方坚称其灵感来源于“南方之草木”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篮球明星无关,消费者调查显示,多数公众自然将这些品牌与迈克尔·乔丹联系起来,形成了事实上的混淆。

乔丹商标之争落下帷幕,擦边球”也宣告时代结束

迈克尔·乔丹团队于2012年首次提起诉讼,主张这些商标侵犯其姓名权与肖像权,违反《商标法》中“不得损害他人现有在先权利”的规定,此后的法律程序历经多地法院审理,观点分歧明显,一些地方法院曾以“乔丹为常见姓氏”为由驳回诉讼,但最高人民法院在2023年的一起类似案件中已释放信号,强调“对名人权益的保护需结合社会公众认知”,本次终审判决进一步明确:当商标的使用足以导致公众误认与特定名人存在关联时,即便未直接使用全名或肖像,仍构成侵权。

“擦边球”时代的商业逻辑与乱象

在过去二十年中国体育产业爆发式增长中,“擦边球”商标曾是许多企业的捷径,通过注册与体育明星、国际品牌谐音或近似的标识,企业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市场关注,某福建运动品牌曾以“乔丹体育”之名扩张至数千家门店,年销售额一度突破30亿元,其创始人公开承认:“我们利用了消费者对国际巨星的天然好感,但这本质上是短期红利。”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法律漏洞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影响,中国商标注册实行“申请在先”原则,早期对名人权益的保护范围较窄;部分企业利用诉讼周期长的特点,持续侵权以换取资本积累,此类行为长期损害了行业生态:消费者因误导性营销对本土品牌信任度下降,国际体育明星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甚至国内创新企业也被迫卷入无序竞争。

判决影响:品牌重塑与产业升级

终审判决落地后,涉事企业需在六个月内完成商标更换与产品整改,多家公司已宣布启动品牌升级计划,例如将原有“乔丹”系列更名为“乔盾”或完全原创标识,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看,这将倒逼企业从‘山寨依赖’转向核心技术竞争。”

体育商业格局正迎来深层变革,国际体育明星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趋于规范化,如勒布朗·詹姆斯团队在2024年与某国产运动品牌签约时,明确要求合同包含“姓名权保护条款”,国内政策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4年修订《商标审查标准》,增加对“名人权益间接侵害”的认定细则,并建立“体育名人商标保护清单”,涵盖国内外超过200位运动员。

全球化视野下的体育知识产权

乔丹商标之争的落幕,亦是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共识深化的缩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体育产业商标纠纷中,中国案例占比从2019年的40%下降至18%,而主动维权申请量上升至65%,这一变化与中国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知识产权章节的履约直接相关。

乔丹商标之争落下帷幕,擦边球”也宣告时代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判决并未完全否定“致敬文化”的合理性,法院在裁决书中强调:“合理借鉴与恶意侵权的界限在于是否造成公众混淆,以及是否剥夺名人正当商业机会。”某北京企业设计的一款“23号传奇”T恤,因明确标注“致敬篮球历史”且未使用乔丹个人特征,被认定为合法产品。

从保护到创新的赛道

随着“擦边球”时代终结,中国体育产业正转向价值竞争的新赛道,本土品牌加速技术研发,如某广东企业近期发布的“云翼”篮球鞋,以其自适应缓震技术获得国际设计奖项;体育明星IP运营趋于专业化,姚明、李娜等退役运动员通过成立个人品牌管理公司,系统化开发姓名权价值。

法律专家认为,本次判决或将推动更广泛的行业自律,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计划在2025年推出《体育品牌伦理公约》,要求成员企业承诺杜绝“误导性关联营销”,区块链技术正被应用于商标溯源,消费者可通过扫码验证品牌与明星的合作授权。